top of page
搜尋
  • 作家相片張傳義 博士 Dr. Amos CHEUNG

認清專注力不足 勿將「無事變成有事」

已更新:2021年3月11日


專注力不足=患上ADHD?行為治癒可提升專注力嗎? 懷疑患上ADHD的兒童,或會因為專注力不足而慘遭家長武斷為ADHD。聽起來很荒謬,但的確遇過不少家長未有做好身教或跟隨醫生指示,便要求醫生為子女開出治療專注力等藥物。有時候,並非每個小朋友們都必須接受藥物治療,行為治療也可以解決他們專注力不足等問題,千萬不要「無事變成有事」,隨時連累小朋友被ADHD標籤一世!

釐清無能力專注與無法長時間專注 懷疑患ADHD的學童會有三大特徵,分別為專注力不足、過度活躍及有衝動行為,其中專注力不足可細分為:無能力專注及無法長時間專注,惟大部份家長也會混淆兩者。舉例說:「曾有家長懊惱地說,兒子非常心散,近兩小時也未完成同一份家課。」究竟這代表該小朋友無能力專注,還是無法長時間專注呢?其實家長可觀察其他同齡小朋友的表現作比較,無能力專注的小朋友與正常小朋友的表現會有明顯落差,而且不能自控專注力;而無法長時間專注的小朋友,可透過改善環境和運用不同手法,提升他們的專注力,例如:家長應避免擺放一疊未完成的家課在小朋友面前,而是逐份家課分配給他們,協助他們輕鬆地專注完成每份家課。

電子產品損12歲以下兒童專注力 近十年有關ADHD的個案有上升跡象,隨着越來越多人依賴電子屏幕產品,長期低頭玩遊戲或追劇,這類遊戲應用程式和資訊會不停地釋放大量官能刺激,使用家「機不離手」,從而越來越「唔悶得」。這情況正是蠶食專注力的元兇,失去專心一致做事的能力,尤其是約12歲以下兒童的自律性比較差,容易沉迷虛擬世界追求刺激,加劇問題嚴重性。根據世衛指引,1歲前嬰幼兒應完全不接觸接觸電子屏幕產品,4歲前也應限制在1小時內,而且愈少愈好,避免在發展黃金期養成「電子奶嘴」習慣。

切勿將無事變成有事 家長應限制子女使用「電子奶嘴」的時間,同時家長自己也要以身作則,減少使用所有電子屏幕產品。此外,還有其他環境因素也可降低小朋友的專注力,家長必須跟隨醫生指示,慢慢地尋找和剔除可能刺激子女分心的事物。部分家長會因為缺乏耐性或個人因素,而選擇中途放棄治療,或令子女無辜地要接受藥物輔助,將「無事變成有事」。

不同環境提升專注力方法 上學:大家應主動向校方提及子女問題及提出調動子女在班內的座位,搬至最接近老師的位置 家庭:減慢生活節奏,增加親子活動次數和進行親子溝通等 乘車:父母可陪伴子女,試在10分鐘內統計紅色車輛的數目 任何情況:6歲前兒童盡可能避免接觸電子屏幕產品

97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